相时而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àng  shí  ér  dòng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dapt oneself to circumstances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“相时而动”的成语拼音为:xiàng  shí  ér  dòng,注音:ㄒㄧㄤ ㄕˊ ㄦˊ ㄉㄨㄥˋ,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,年代:古代成语,出处: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许无刑而伐之,服而舍之,度德而处之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,可谓知礼矣。”,基本解释:观察时机,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行动。,例句:宋·苏轼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:“夫亦举夜为客经此地,良辰美景奈何既赋,临席相时而动,未知兄长来历久矣。”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拼音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àng  shí  ér  dòng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注音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ㄒㄧㄤ ㄕˊ ㄦˊ ㄉㄨㄥˋ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词性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英文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dapt oneself to circumstances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年代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代成语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解释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观察时机,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行动。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出处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《左传·隐公十一年》:“许无刑而伐之,服而舍之,度德而处之,量力而行之,相时而动,无累后人,可谓知礼矣。”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例句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宋·苏轼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》:“夫亦举夜为客经此地,良辰美景奈何既赋,临席相时而动,未知兄长来历久矣。”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补充纠错